数据中心下海 绿色算力加速
“这个项目技术上的难点是如何将通信行业的传统技术与海洋工程的前沿技术相结合。一期工程把不相及的两种行业技术结合起来,已经实现从0向1的迈进。”12月1日,海底数据中心海南示范开发项目总经理蒲定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蒲定所说的一期工程是海底数据中心海南示范开发项目一期示范工程。日前,在海南陵水的深蓝海面上,重达1300吨的海底数据中心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在大型海上吊装船的投放作业下,徐徐下沉。经过3个多小时,海底数据舱到达海底35米深的预定位置,与底座对接成功,并完成调试。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海底数据中心海南示范开发项目一期,宣告竣工。
海南海底数据中心项目是由海南省国资委牵头引进,落地陵水的海洋新基建类项目。
“数据中心用于存储、计算和信息处理,是网络服务的‘基座’。海底数据中心是一种绿色低碳的新型数据中心系统,其将服务器等IT基础设施安放在海底的能承受压力的容器中,采用重力热管技术,通过海水的流动对数据中心设备做自然冷却,具有绿色低碳、安全可靠、降本增效等优势。”蒲定介绍。
2022年12月,该项目的首批两个数据舱,也是全球首批商用海底数据舱,其搭载了海南省国资云业务、媒体存储、CDN业务等系统一同入海。
记者从该项目技术方海兰云公司(以下简称海兰云)与首舱客户中国电信集团海南分公司、中国信通院于今年7月联合发布的半年度运营报告看到:自海底数据中心启用以来,运行良好,各项指标平稳,供配电、暖通、弱电等系统工作正常,为IT系统提供了稳定的电力和运行环境——服务器零故障,现场零运维。
而此次下沉的海底数据舱,将和去年底投放的数据舱“并肩作战”,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海底数据舱组合。“它们不仅仅可以存储数据,更是一个海底的‘超级计算机’,满舱智能计算设备,可在30秒内处理超过400万张高清照片,相当于6万台传统电脑同时在线工作。下一步,项目将上电、联调,让海底专属云稳定运行。”海兰云副总裁李家文说。
海南海底数据中心海南示范开发项目计划分三期进行。第一期示范开发项目布放海底数据舱共3套,第二期规模化开发将完成30套数据舱的建设,第三期计划完成100套数据舱的建设。
蒲定表示:“根据测算,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后,相较于同等规模的陆地传统数据中心,每年能节省用电1.22亿千瓦时、节省建设用地面积6.8万平方米、节省淡水10.5万吨。”
海底数据中心以海洋作为自然冷源,具有省电、省水、省地、高安全、高可靠等独特优势,是未来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关注的热点。
蒲定认为,通过海洋基础设施的综合设计开发,海底数据中心可以与海上新能源、海洋监测、海洋牧场等结合,促进海洋资源的集约利用与基础设施的立体开发,助力数字化的经济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
海底数据中心的探索最早开始于美国微软公司在2015年启动的“纳迪克”项目。经过3次海试和回收,微软实践证明,服务器在海底、密闭惰性气体环境中工作,可靠性是陆地机房的8倍。
我国进行海底数据中心研发的首家企业是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兰信)。2020年11月,海兰信在珠海完成了第一次小试样机测试,测试结果为,单舱能耗PUE(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指标)值仅为1.076。在测试海域温度远高于微软项目的情况下,达到了同等技术指标。2021年5—8月,海兰信联合海南电信在海南澄迈海域进行第二次测试,实验结果证明,数据舱内运行的IT服务器网络效能属于互联网数据中心最高级别,可以承载对延时性、互通量要求最高的业务。
“海南项目团队在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海洋工程与数据中心新基建融合发展领域的空白,而且整体技术水平与产业化能力处于国际前列。”李家文说。
以散热技术为例,海底数据中心海南示范开发项目整个散热设计无动力驱动,将热管原理应用在水下数据舱,利用管路的高度差创造重力条件,靠舱内设备导致的温升和海水之间的温差驱动冷媒循环散热。冷媒把舱内的高温带出来通过冷凝器和海水进行热交换。
李家文和记者说,相比于现存技术中的冷却系统,这个技术方案不需要设置动力泵和冷却塔等装置,节省了制造与维护成本,实现了低能耗制冷。
“可以说,国内技术与国际技术在这一领域各有所长,该海底数据舱未来有望突破技术封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李家文说。(王祝华)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说明,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林草科研工作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潜心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走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林草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新产品出售的收益占据营业收入比重为37.02%,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6.32个百分点,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高15.85个百分点。
王方定利用各种机会,不厌其烦地为年轻人作报告。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只要是与年轻人相关的学术会议、交流会以及座谈会,王方定都一定参加。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142个路口,早高峰的红绿灯时长与平峰时不同。算法赋予信号灯“大脑”,让以往的“车看灯”变成“灯看车”。经测算,每个路口的通行效率能大大的提升13秒。
为了更准确检测出亚硝酸盐的存在,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新方法,制备出了针对亚硝酸盐的荧光可视化快检技术,在实时同步可视化检测亚硝酸盐领域取得新进展。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人工智能”是这份名单背后的关键词。
据了解,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祥云”AS700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个按照适航规章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
王贻芳说,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参与,采取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进步。
中国科普研究所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有困惑。因此,开展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企业家增强对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的认知,把握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路灯开启时间刚刚好,真是‘无缝对接’啊!”湖北省十堰市北京路一家蛋糕店的店主何伟十分疑惑:路灯是咋做到这么准时的?
从“制”到“输”、从“储”到“用”,如今,张家口市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各项新技术不断突破,全新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为国内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应用提供了诸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也为本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由于今年第三季度订单锐减,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公司15日股价大幅下挫,跌幅超过15%。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空间局(ESA)联合运营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观测到一个在大爆炸后仅7亿年就形成的星系“自内向外”的生长过程。
(记者罗云鹏 通讯员王若琳)记者15日从深圳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就海水中的氯离子引发副反应和电极腐蚀现象,提出一种新的解耦式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策略,将有利于丰富和进一步构建破解海水复杂成分影响的海水电解制氢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其进一步拓宽了谢和平院士团队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技术体系,将为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