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洁丽雅集团用产业帮扶促民生发展民族团结
10个月前,腼腆的尔族姑娘古丽扎尔·乌依贡还是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一名农村姑娘,每天种棉花摘棉花做家务,还要照顾生病的爸爸。如今,她已经是家纺品牌浙江洁丽雅股份有限公司在新疆的全资子公司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的技术能手了。
古丽扎尔·乌依贡一天平均能横缝(注:毛巾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包边及缝商标)毛巾近2000条,最高时达2200条,她的劳动生产率丝毫不输于内地纺织企业的熟练工人。现在她每月收入4000元,不但能给爸爸买药看病,还能供弟弟读书。
在新疆南部的棉花主产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古丽扎尔·乌依贡和近2500名同伴一起工作在现代化的毛巾生产企业里。在这里,她们亲眼目睹了棉花经过先进的纺织机械和科学的操作的过程,变成一条条精致柔软的毛巾,被运往国内外的很多城市。
2011年,洁丽雅集团怀着“用世界上最好的棉花,做世界上最好的产品”的产业理想,在天山南部的阿拉尔市投资27亿元开建洁丽雅新疆品牌产业生产研发基地,开始构建从棉花、纺纱、织造、染整、后整理到毛巾产成品的全产业链,整个项目达产后可带动数千人就业。投资15亿元的一期项目已于2015年9月全线建成投产,目前有多个少数民族员工2448人;二期项目在2017年年底达产后,预计新增员工近3000人。
洁丽雅公司董事局主席石昌佳坦言,公司建设之初,面对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均收入低,但都会存在语言不通、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欠缺、劳动纪律薄弱的情况,企业内部也是顾虑重重。
事实上,在新疆,不少入疆发展的企业都存在“用工难”问题。新疆虽然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多,但因存在语言、生活小习惯、就业观念等方面差异,转变为现代化产业工人困难不少。许多企业因“怕麻烦”“难管理”而不愿招聘少数民族员工。
石昌佳说,决定新疆基地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能否大量招收并使用好少数民族员工,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融入企业。这也是企业真正融入当地、实现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有了这一思路,新越丝路公司就创新了“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改善民生,通过就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思路,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合办“洁丽雅少数民族纺织班”和“少数民族骨干员工技能培训班”;设立“少数民族员工职业培训中心”,自主翻译编制双语教材;出资500万元设立“洁丽雅少数民族青年就业促进基金”;创建“双通道”管理模式,每个员和管理干部至少帮扶一户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结对10名以上少数民族员工作为联系对象,目前已帮扶结对1200多名少数民族员工……
通过创造性地工作,新越丝路公司成功破解了企业在少数民族员工用工、培养、融合、留人、脱贫等“五难”,将八成以上就业岗位交给新疆籍员工,六成以上岗位提供给少数民族同胞,营造了各民族职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在实现企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同时,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走进新越丝路有限公司生活区,5100多平方米的清线多平方米的室内员工活动中心让人眼前一亮:配置了声、光、电齐全的大型舞台和高清LED电影放映设施,运动场、便利超市、特色餐馆、银行终端服务系统、托儿所、医务室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家在喀什的艾山江·阿不力米提从塔里木大学毕业后,来到新越丝路公司工作,汉语流利、善于学习交流的他只用了2年时间就成为后纺车间的主任助理,配合主任管理车间的120多名工人,月收入交纳“五金”后还有3600元,成为公司培养的中层干部。“父母曾叫我回喀什去,但我觉得在这里工作更有前途,就说服父母留了下来。”艾山江·阿不力米提说。
为鼓励员工留在企业长期就业,公司专门制定了夫妻工在公司工作满10年(单身员工工作满20年),赠送产权房一套的奖励政策。麻木提江·依斯拉木不仅自己在公司工作,还先后介绍动员了20多人进入公司工作,包括他的父母和妻子。“我现在就住在企业来提供的夫妻房里,我们俩的收入能有六七千元,我们要一直在这里工作,以后这套房子就是我的了!”他自豪地说。
从福建来的罗喜菊师傅已经52岁了,她和记者说,听说她这个年纪来新疆工作,家人都不同意,“在内地打工就为了挣钱,但来新疆却觉得很光荣,感觉自己参与到维护民族团结的大事中来,特别有意义有成就感!”现在她老公和妹妹也来公司工作了,她还交了不少尔族朋友。
阿拉尔市托喀依乡仍有不少少数民族困难家庭,一些年轻人因需要照顾老人、小孩无法外出就业。新越丝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敬永和记者说,公司“送工厂到农村,送岗位到家门”,把部分后道生产工序移植到乡村,与当地政府合作成立了精准扶贫点,将二期项目的54台套生产设备优先调拨使用。目前,已有80余名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在此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