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爱开荒的中国人慢慢的开始尝试在“海水里”种大米了?
作为一个爱好碳水的东北95后,随便一家烤鱼店“五常大米免费吃”的餐饮营销环境,让我开始对“大米还不是随便吃”越来越狂妄自大。
因为最近去日本旅游时,在一家很普通的菜市场发现普通大米折合成人民币17块1斤之后,我的物价体系全面崩坏。
其实日本从7月开始一直闹米荒,日本政府对此的解释是天气原因和游客增加消耗过量大米(游客:?)。
虽然有地方官员呼吁政府赶紧开仓放米,但政府答复“国家储备,得应对年供给不足”。米荒导致吃饭变贵,连仙贝、饭团都跟着涨价。有业内人士预计,日本大米供应紧张情况将持续到明年。
ip地址显示日本的留子吐槽“旅游时吃不饱还能跑,我每天醒来就得盘算超市大米啥时候有货、猪肉啥时候打折。”
从日本回到家的第一天晚,我就用电饭锅的“柴火饭”功能焖上一锅30块10斤装的金龙鱼大米,然后炫了两碗。
米价上涨的不止日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7月全球大米价格指数大面积上涨,环比激增2.8%。
别看数字不大,却破了12年以来大米价格指数最高记录。如果你问,感觉国内还好啊,那么请停下手中的工作、放下0碳水减脂餐的叉子,让我们大家一起恭喜这位“水稻种植发源地”——中国,是米价上涨趋势中少有的米价稳定国家。
都2024了,隔壁邻居霓虹国买大米还在玩限购“一家一天限购一包”,外国人都得背上【日本粮食危机】的锅。
对于我们这些在吃饱饭年代长大的一代人来说,“大米安全感”并不直观,但说几个数据就知道“不怕没饭吃”的底气来自哪里:
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国,2002年还是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口粮自给率超过100%;
2023年国内人均粮食产量是493公斤,超出世界中等水准也高于国际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大米安全感源自农业生产力。袁隆平主导的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变成全球上稻米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产量的大幅度的提高,让饥荒成为一种越来越遥远的记忆。
2018年袁老出席第三届海水稻论坛时向全社会预言,未来8-10年一种叫“海水稻”的新型大米,每年可以产出300亿公斤。
为啥魔幻?在海里种稻米是种夸张表述,如果海里能长大米,那么日本人得先乐疯了。“海水稻”学名叫“耐盐碱水稻”。初中地理课和生物课如果有认真听的话,就知道盐碱地别说种水稻,杂草都不愿意长,害虫见了都得掉头跑。
我国虽然有14亿亩的普通水稻田,还有15亿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就是这么巧,1986年一个叫陈日胜的农学生配老师调研时在湛江海边的芦苇地里发现一株长得像稻子的植物,摘给老师看觉得这可能是发现能长在盐碱地里的野生水稻“新物种”。从农学生到农学家,陈日胜就开始研究海水稻的人工育种研究。
2017年袁隆平团队加入海水稻的品种研究和试种,让这个小范围试验的品种朝大规模推广和量产的方向又走了一步。当时可以用“盐碱水灌溉”的海水稻,秋收时最低产粮已达到438公斤/亩。这个产量是什么概念?已经接近美国商业化水稻种植亩产538-568公斤的水平。
有人就疑惑了,既然目前国家大米库存丰富、产量年年增收,为啥还要费劲研究海水稻?
一是粮食安全问题永远防患于未然,手中筹码越多、越不会受制于人。如果像袁老的预测,2026年到2028年海水稻的种植培养面积达到1亿亩,多增产的粮食能多养活8000万人。
二是为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土壤变化作准备。如果粮食作物能适应多盐环境,对于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就有了重要意义;而且盐碱化不只是自然问题,传统的耕种还会加速土地的盐碱化。这就必须提海水稻的两大超能力,人家不仅生命力顽强能在盐碱地产粮,还能吸收土壤盐分,让盐碱地脱盐变成良田。
如果说野生新品种被发现有巧合因素、是大自然赐予的神秘力量,那么让一株野生水稻,变成能量产、能上餐桌的食物,就靠技术创造和商业化运作的人类智慧了。
“比普通大米更有嚼劲,但口感偏淡。看营养成分,糖分没有普通大米高所以吃起来味道肯定碳水感不够,不过蛋白质挺高,怕糖分摄入过高的可以买来试试。”
为啥说中国海水稻研究的效率全球领先,一方面得益于丰富的研发样本和杂交水稻技术的打底,另一方面海水稻慢慢的开始尝试商业化种植。
袁隆平海水稻创新团队的一个叫王世超的成员,坚信海水稻得从学术理论走向普通人的餐桌才能延续生命力。
王世超第一次决定把海水稻当成创业项目做,是在广东海洋大学毕业后,一位研究“海红香米”品种的老师寻找自我,问他有没有利用电商帮他们销售海水稻产品的想法。
他知道老师带的团队已经研究海水稻有三四十年的科研经验,这种新型作物的技术虽然成熟,但主要停留在科研成果,很少有产业化的推广。他觉得有了经济效益,海水稻才能被更多农户主动种植、才能进入更多人的餐桌。市场需求,是对科研创新最有力的推动。
2018年王世超就创立了湛江海稻红公司,广东海洋大学的开发团队技术和资源支持,小组成员大多是同学,推广海水稻的项目拿到了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这家投资公司的副总是王世超的校友、恰巧也是研发海水稻教授的学生,人力物力技术就这样组建起来。
走出试验田的第一步,是怎么让农户愿意种植海水稻这个新奇物种。王世超团队先给足农户“信心”。“不是说盐碱地一上来就能开始播种的”。他向我解释了虽然种植过程跟普通稻米区别不大,但前期的准备工作巨大,首先得搭建适合海水稻的灌溉设施,其次有些盐碱地废弃多年,种植前先一定要进行荒地治理。
王世超设计出一套“高校+公司+农户+订单农业+大学生‘双创’+互联网”产业模式。简单来说是农业公司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海水稻种子、肥料和技术,农户只需出人出地。海水稻成熟之后,公司包收,农户没有风险,保证一亩地能赚个500-800元,农户就有参与积极性。
接下来王世超需要做的,是打开海水稻的销路和销量,发挥出海水稻的商业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老师研发的“海红香米”是海水稻里产量、品质、口感都更有市场潜力的品种。
科技感、新奇特、健康纯天然,是买家在拼多多等电子商务平台对“海红香米”的普遍反馈。
王世超承认,“海红香米”口感不如普通大米那么软糯,更有嚼头,想追求软糯口感可以用高压锅。但对消费的人来说,海水稻比起普通大米的“最大优势”在于糖分更低,对三高人士和糖尿病友好,而且因为盐碱地不容易生虫,天然成为不打农药化肥的“有机产品”。
走出实验室、迈向大众市场对海水稻来说,已经一种“农业科学技术照进现实的伟大尝试”。坚定做农业的信念,王世超努力将价值具像化、传递给更多消费者。
“一方面肯定公司团队仍然致力于研发产量更高、口感更好的海水稻品种,降低种植成本,农户有产量保障、价格让普通消费者也能接受。另一方面需要在海水稻产品研制、销售渠道和经营销售的方式上下功夫。”
比如对海水稻做深加工,目前王世超团队开发出海水稻米饼、酒酿、白酒等更有附加值的产品;
比如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农业商业化确实比较难,所以像拼多多这样的助农平台,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宣传窗口。”
选择创业前,王世超就发现了海水稻背后“有门槛、有技术”蕴藏的巨大商业力量和社会价值。
今年王世超团队还参加了由拼多多支持的全球农创客大赛,用人工智能方式选育海水稻,有利于提高产量。
面向青年农业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农创客大赛,与王世超对农业商业化的理念不谋而合,即通过广泛征集创新商业模式和数字解决方案,释放农业领域的创新潜力,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和更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