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0-25 10:56:13 | 作者: 产品中心
摘 要:钱嗣杰是战火硝烟中走出的著名新闻摄影家,他经历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见证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入城壮举,亲历了板门店谈判的艰辛曲折。他的军事摄影实践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北平、朝鲜停战谈判签字、重回井冈山、周恩来万隆历险、出访美国……一个个经典瞬间,一段段珍贵记忆,连着同一个名字—钱嗣杰。钱嗣杰是战火硝烟中走来的著名新闻摄影家,他的军事摄影实践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1946年6月,高中毕业的钱嗣杰入伍后,被分配到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当摄影员。不久,组织上安排他到东北大学文艺研究班学习。两个月后,钱嗣杰等人被派到东北画报社学习新闻摄影。学习结束后,钱嗣杰被留在了该画报社。他从装胶卷、上镁粉、配药水、修底片、印照片开始,打牢军事摄影基本功。
在战争环境里,物资匮乏,摄影器材得来不易,为了从敌占区购置摄影器材,有时要付出血的代价。因此,节约材料,保护设备,是军事摄影记者的重要职责。钱嗣杰使用相纸和药品的时候,特别注重节俭,药水每次只根据用量配制,使用完毕后瓶子里即使只剩下一个底儿,他都舍不得倒掉,而是谨慎保管起来,下次接着用。相纸裁下来的边边角角,他经常用来冲洗一些小的样片。钱嗣杰和同事们把摄影器材和暗室设备材料同自己的生命等同看待,宁愿自己牺牲,也决不把器材丢给敌人。
摄影既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钱嗣杰经常白天进行战斗拍摄采访,夜里冲洗胶卷。战争环境下随部队一起行动,没固定的摄影暗室,钱嗣杰与同事们创造很多方法建起了“行军流动小暗室”—在行军打仗前,配好几包药,裁好几包相纸,备好两小块玻璃等,用黑布包起来打在背包里。行军到宿营地,若是白天,就将黑布、被子遮住门窗冲卷印片,有时还用黑布把桌子蒙起来,人钻进去冲洗。有时洗印工作还没结束,部队就要出发,需要采取各种应急方法保护洗印着的胶卷、照片,防止造成损失。有人急中生智,用高粱杆做成“晾片架”,把胶片挂在“晾片架”上,举着它进入行军行列。
钱嗣杰的战地摄影实践证明,战场是军事记者提升本领能力的重要课堂。军事记者只有心里时刻装着战场,打牢服务备战打仗的基本功,才能慢慢地加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战斗一线是军事摄影记者的主阵地,战斗越残酷越磨练胆识,越催人奋进。刚上战场时,钱嗣杰缺乏经验,没有拍摄到满意的作品。后来他发现,跟着突击连能拍到有价值的作品。一次,我军炮兵向守敌猛轰,一时间浓烟四起,瓦砾横飞。钱嗣杰忘记了是在战场,忍不住跳出战壕去拍摄,才拍几个镜头,几个战士一把把钱嗣杰拽进战壕,刚退回来,子弹就从头顶嗖嗖飞过。
作为军事摄影记者,钱嗣杰经常冒着严寒、踏着积雪跟随部队昼夜兼程。一次为选择拍摄角度,钱嗣杰和宣传干事到前沿阵地观察地形,不料陷入了敌人包围圈,幸亏战友及时赶到,带着他俩火速撤离,才在天黑后脱离危险。很多战斗是在夜间或拂晓进行,为防止暴露目标,拍照时一定不可以用闪光灯。由于那时的相机对光线要求很高,昏暗的光线给钱嗣杰的拍摄带来很多困难,但都被他和同事一一克服。
感人的瞬间有时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钱嗣杰每次战斗后都用120胶卷冲印出来的2寸小样片办展览,反映战争,宣传典型,引发战士们同仇敌忾的强烈共鸣,战士们看到自己战斗中的情景上了展览都特别兴奋。长春防务号称“坚冠全国”,但在的铁桶包围圈和强大的政治攻势下,数万守军全部投降。当年,钱嗣杰拍摄了大量部队投诚的场面,军其他部队看到这些照片士气衰败、战意锐减。看到自己的摄影作品陆续在《东北画报》刊发,极大鼓舞着军心士气,钱嗣杰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
解放战争期间,《东北画报》是东北野战军最受喜爱的读物和宣传教材之一,很多墙报、黑板报都临摹画报上的图片进行宣传。从激战四平到攻打锦州再到解放长春,钱嗣杰始终随部队战斗在一线,期间还拍摄了土改、反霸、锄奸、生产建设、支前参军等许多重要活动,这些照片发表在《东北画报》上,真实反映了东北战场战争形势的变化,不仅发挥了团结、教育人民的良好作用,而且在打击、消灭敌人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曾有专家评论说,钱嗣杰一幅幅来自战地一线的照片,不仅激励着无数敬业的新闻工作者义无反顾地去追寻战地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同时也告诉我们,军事记者一定要有军人特有的作风,首先是军人,其次才是记者。
三、军事记者虽不拿着枪弹与敌人正面交锋,但在某些历史关键时刻,其作品可能胜过千军万马
抗美援朝第5次战役结束后,组织决定派钱嗣杰去朝鲜担任志愿军谈判团新闻处摄影组长。接到任务后,钱嗣杰立即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停战谈判时断时续,出现了打打谈谈的复杂局面。这期间,钱嗣杰经常到战场前沿采访,他冒着敌人的炮火,真实记录了一个个浴血鏖战的生动场面。一次,志愿军战士以排山倒海之势,铺天盖地向敌人猛攻,钱嗣杰被眼前的战争场面所震撼,拍摄了步兵端着武器奋勇冲锋和两辆坦克冲向敌阵的震撼场景,虽然画面不是特别清晰,但却饱含强烈的战场气氛。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时间),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现场有近200名记者,钱嗣杰很快占据有利位置,用“禄莱”120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照片。镜头里,我方人员坐姿端正,军容严整,美方人员则是千姿百态,很多人翘着二郎腿。次日,《志愿军报》和国内很多报纸都刊发了钱嗣杰拍摄的签字现场照片。
从1953年8月5日开始,双方陆续遣返战俘。钱嗣杰看到,我方被俘人员在通过板门店步行桥时,都将美军发给他们的衣服、鞋袜全部脱下丢到桥下,只穿一条短裤归来,一回到祖国怀抱,就愤怒控诉美方虐待战俘的暴行。很多被遣返人员更是残腿断肢、身染重病。“联合国军”战俘被遣返时,情绪内一点波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根本看不到有病残或精神失常者。钱嗣杰用照片记录了这些具有着强烈对比、反差的场景。同年9月5日,中朝方面向“联合国军”移交了一名特殊的战俘—美陆军步兵二十四师少将师长威廉·迪安。美国政府一度认定其早已殉职,并追授了“国会荣誉勋章”,举行了隆重的授勋仪式。然而,一句“迪安还活着!”的爆炸性新闻,一度令美国朝野震惊,措手不及。随后,美国《星条报》《图片邮报》《生活杂志》等媒体披露了美军战俘在战俘营的生活照,其中就有多张迪安晨起锻炼、看书学习、用筷子吃饭、饭后散步、下棋娱乐的照片,迪安居住的两间房子周围也没有高大的围墙和铁丝网。迪安这些日常生活的照片,大都由钱嗣杰拍摄,也是他亲手把底片交给了美军记者。于是,迪安尚在人世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瞬间即永恒。钱嗣杰用手中的相机证明,军事记者虽不拿着枪弹与敌人正面交锋,但在某些历史关键时刻,其作品可能胜过千军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