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产值突破600亿!高阳40家印染厂整合入园效率飙升30%绿色生产助力纺织业数字化转型
高阳县,一个被誉为“毛巾之都”的地方,近年来的印染行业可谓风生水起。全国每三条毛巾里就有一条出自这里,但这些毛巾的背后,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秘密?早前,高阳县的印染企业因分散布局,污染治理难度大、生产效率低下而备受诟病,如今通过整合40多家企业,实现了生产效率提升30%、能耗下降5%、成本降低10%-15%。可以说,这个“共享智造”模式为纺织业的未来注入了新动能。
对于高阳的印染厂来说,过去的状况几乎是一个“污水横流”的场景,面对严峻的环保形势和市场之间的竞争压力,原有的单打独斗已经没办法继续。40家印染企业相聚于一个园区,借助数字化平台和共用实验室,不仅实现了集约化生产,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想想之前,那些企业就像散落到各地的星星,不仅环境污染问题难以解决,生产流程也无法优化。如今的高阳,化腐朽为神奇,印染效率大幅跃升,企业之间的合作无间,凝聚成强大的集体力量。
在这波变革中,圣翔染厂的数据无疑是最好的证明。它告示着高阳纺织产业转型成功的一个缩影。结合共享智造和生态印染理念,不仅解决了污染治理的难题,还极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企业在新的生产模式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更高的利润空间,扭转了“低成本竞争”的Rigid思维。这种汇聚和共享无疑给高阳县的印染产业注入了创新的基因。
不过,尽管如此“火热”,高阳的印染厂家并非一帆风顺。面对400年纺织历史所带来的沉淀,传统生产模式的根深蒂固,使得不少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纵观高阳县的4200多家纺织企业,只有116家是规模以上企业。这不仅显示出高阳的产业环境亟待优化,更反映出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行业全面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治水方面,高阳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过去因印染厂的排放导致河流污染严重,而如今,这片昔日“污水横流”的土地,通过建立日解决能力达2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湿地的重塑,水资源回用情况显著,每年节约水资源达9500万吨。我们在这里见证了生态环保的蜕变,更可以感觉到高阳厂商们对环境的深刻反思和改变。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虽然这种“共享智造+生态印染”的模式为高阳的纺织业带来了新生,但在未来,还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去面对。技术门槛高、人才匮乏、资金不足,都是企业在前进道路上一定要解决的问题。2024年,近600亿的毛巾纺织产业总产值呈现出10.1%的增长,但如何将这一成绩稳固并持续提升,才是真正的挑战。
在此,提出两个建议:一方面,企业应趁政策红利加快数字化转型,及时作出调整战略,才能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长期看,强化人才教育培训,提升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才是实现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高阳这段时间创造的成功故事,或许能为全国其它地区的纺织业发展提供借鉴。共享智造和生态印染的成功实践,相信在未来,会成为推动中国纺织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时间在走,转型的号角也已吹响,期待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一行列,共同谱写中国纺织业的新篇章。是不是慢慢的开始期待了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